文/蒋大超 管理硕士、美国持证俱乐部经理人(CCM)、Golf Digest中国百佳球场评选评委。
如果不是因为打球,我大概和白色皮带是无缘的。但如今数了数不但有,还不少。我喜欢将其和浅色裤装搭配,再穿白色球鞋,和谐自然,还有些许仪式感。这个小习惯,导致后来在其他一些场合,每每看到白皮带,眼光会不自觉多停留一下,我猜那有可能是同道中人,特别是辅以黝黑肤色和特定品牌服饰。
“你怎样穿戴⋯⋯这些都是你所属社会等级的指示计。”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说过。高尔夫穿戴,在球场上,是折射个人审美和品位的载体;走出球场,或多或少地会继续保持一点特征,更多的则是社会等级彰显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此已经阐明得非常清楚。
不能否认,社会等级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中国总有些特殊,让参与到这项运动的人们,不由自主成为幸运而小众的一群,能否打高尔夫球便可成为一种高级标签。说幸运,是由于高尔夫并不生于斯长于斯,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来,偌大国度才有了区区数百个球场,先为商务人士成功精英所用,随后传播开来。
新中国第一个球场广东中山温泉,就是当年等知名港澳人士发起,1984年在酒店附近荒山上建立起来。言及小众:数年前有个统计表明,年收入低于50万的人,很难真正享受到比较完全的高尔夫体验。最近根据网易资料来源,中国年入50万及以上的人数量为588.17万,占比仅0.42%。即便放大一倍,也就1000多万。再者,除经济条件以外,还得考虑有足够时间、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一系列因素,按照20%的参与度推断,打球人口在200万左右。七百分之一,不是小众是啥。
即便是在参与度甚高的西方国家,视情况的不同,高尔夫也可以被认为是高级的。保罗还说过,“一项高级的运动项目,从定义上说,就是一种要求大批昂贵用具,或者昂贵设施,或者二者兼备的运动。”不巧的是,当下中国高尔夫现状容易将其划入高级运动,经历了40年发展的历程,在看到大有方兴未艾势头中,人们仿佛还在等待变局时刻的到来。
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不断变迁,西方国家青年人对高尔夫运动的热情正在下降,业界早就开始瞩目中国的发展。十多年前时任CMAA(美国俱乐部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的吉姆·辛格说,高尔夫的下个世纪在中国,并非随口而谈。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到了去化解多年来积淀问题的时候。有识之士指出,拆除价格藩篱降低进入门槛的纲,在于布局调整,形成多元化生态,纲举目张,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顺便查了美国的数据,在统计中的1.6万多个球场中,接近75%是非会员制的,其中不少是那些价格低廉的公众球场设施,由此奠定了运动发展的群众基础。现今,我们其实不用过多在意球场数量变化,疫情带来的一波火爆打球热终会退去更无需惊慌,青少年参加基数增加才是未来指征。要紧的是,我们得考虑,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们以后有足够多和打得起的球场去施展他们的热爱。
回到穿戴。打高尔夫的人自然有其特有的穿戴习惯。走专业路线的,功能优先,模仿心仪的职业球员;有任性豪横的,力求性格,只买最贵不求最好;务实的,舒坦至上,怎么方便怎么来。高尔夫穿戴,除了要求运动适配外,也要兼顾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场地的保护等功效。此外,高尔夫讲究仪式感往往会体现在穿戴上,不少“冗余”其实是为功能而生。就像黑胶唱片听音乐,给聆听带来的是一种仪式感,有助于产生回味。学习历史,尊重传承,是每个球员的必修课。每当看到那些不遗余力,坚持在俱乐部宣教着装要求的行为,我始终肃然起敬。我会觉得,他们懂。
有比白皮带更能展示高尔夫运动特质的吗?穿戴得讲场合,讲规矩。不该出现的地方就不宜出现。既要又要还要,有些在高尔夫就行不通。假使喜欢能够一边抽烟喝啤酒还可以运动,可以推荐选择保龄球什么的,玩的时候能够联网PK、风雨无涉、不分昼夜如此等等。硬扯着搭界高尔夫,总会觉得哪里不对了。白皮带不但需要特定应用场景,还该因人而异。这些年,我发现大多数亚洲人的体型,其实并不适合白皮带配白裤。本来身材管理得就不够好,勒上白皮带,往往会放大了欠缺。自重和不忘乎所以,也是绅士气质的重要品格。十多年前有一众来自奥古斯塔俱乐部的会员打球,绅士派头十足,言谈举止得体到位,球技姑且不谈,却大多数身型几近完美,我注意到少人扎白皮带。
最近所谓历史垃圾时间的说法有点火,我并不感兴趣。但对打球的人而言,也许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最早接触高尔夫球的一群人已经渐入老年,现在和有些球友交谈,打了几杆、去过多少球场之类已然不会成为主要话资。好时代的另一个表象是,面对打球新生代的根正苗红,球技精进,认知超然,总能嗅到一种厚积薄发的气息,令人欣慰。不过,我始终记得前中高协官员宋亮亮讲过的一句话:当下能够让高尔夫成为大众接受的小众运动,就很不错了。纵是泼天之喜,有时候偷着乐,难道不香吗?